政治教研室 荆爱玲
我自1996年来到潞河中学任教至今, 17年中有16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从高一到高三共送走5届毕业班。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坚持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一、坚持家访,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只有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我们的脚上沾有多少泥土,我们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借用来形容班主任工作很贴切。作为班主任善于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访又不失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多少年来我一直做着家访工作。走进学生家中坐下来,与家长拉拉家常。没有了教训学生的面孔,没有了课堂上的严肃,谈到学生就如同是在共同谈论家庭中的一员。这样不仅密切了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同时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
记得去平谷县学生家家访,从北苑坐公交车到平谷的大约走近两个小时,再从平谷县城坐6路行40里路到大华山镇,而从大华山镇到苏子峪村,十几里的山路不通车了。我去家访的那天,是家长开着手扶的机动车,在后斗里放了两个板凳把我接到家的。当我坐在板凳上,双手紧扶着车帮,颠簸在山路上的时候,我一下子理解了,这些学生要回家的周末,为什么必须早走。甚至为当时同学向我请假时,我流露出的不高兴而惭愧。从此以后,每到周末我就主动问他们是否回家;是否有生活费;天冷了应该回家取衣服等等。这样就克服了工作中“一刀切”。
走进牛堡屯镇前街村特困生家,家中的情形至今令我难忘,宽敞的房间里,没有沙发,没有电视,除了睡觉的床,就是在不太象样的桌子摆放着学生用的书本。由此我理解了这位学生平时的不爱说话,始终如一的刻苦学习。三年后这位学生拿到了大学通知书却无力支付学费,我与其他老师分别拿出1000元,孩子顺利到大学报到。
所以,一次次的家访了解的情况,解决的问题是在学校难以做到的。走进一个个学生家中,从思想上,从情感上,都有在学校内所不能得到的收获。今年,我又一次走进了平谷县学生家中-----。
二、与时俱进,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健全人格
工作生活在潞园的我体会最深的是潞河的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培养健全人格。为此,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让自己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个学生身上-----
如:个性化评语客观实际目标准确:我给一任班长的评语是:“稳重诚实,机灵聪明,正直开朗,幽默风趣,遇事大度。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对个子矮小的一名女生是:“弱小的身躯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正直,大胆,负责,自信,是你的优势。”
又如:每周班会有主题,生动事例做引导。文章《素质只是不用提醒》讲的是在国外很多国家用汉字提醒着“便后冲水”,“不要随地吐痰”单单指中国人,要学生注重习惯的养成;《优美的琴声》讲的是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奥地利人璐丝求学之事,吉斯尔教授带学生的原则是要学艺,必须先做人;《挚情》讲的是美国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遇难前,财富遗弃,事业遗弃,最后的电话是打给母亲,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爱你” 母亲节时讲给了学生; 11岁就背过《圣经·马太福音》几万字的比尔盖茨给人的启示是:谁要想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文章的题目是《尽力而为还不够》;还有《破窗效应》《护花原理》《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后》等这样文章一个学年,班会上读了37篇。活生生的素材,学生爱听,要比靠老师的说教效果好的多。从此,班级有了图书角,开展了读书活动。
又如:讲着潞河人的故事成长。我们校长曾讲:潞河的一砖一瓦是文化,一草一木能育人,一人一事皆故事。无数的优秀潞河学子的典型事迹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素材。给学生讲:有一位学生做值日,不仅黑板擦的干净,还在板槽里等距离放好粉笔,以便老师用的方便。从此班级中就会出现不仅等距离放好粉笔,还根据物理老师习惯放好彩色粉笔。给学生讲:有一位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每天5点半起床,在路上骑自行车需要40分钟,但是每天早到,负责全班自行车的码放和检查。从此班级中码放自行车不再成为问题。给学生讲:每学期开学,久违的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时,只有班长默默地把全班的桌椅擦拭一遍。元旦联欢后,同学归心似箭,班长把班里的拉花小心的收好嘱咐老师明年再用。他被评为感动班级人物。从此班级中的班长事事超过了他,被评为感动潞河人物。等等。
三、民族教育,播种着师生情民族情爱国情
自2001年起每年在潞河校园中活跃着500多名来自天山南北的新疆学生,每年来自天山南北的孩子,扎着头巾留着长辫带着小花帽,来到潞园,带着对父母家乡的思念,带着语言的障碍,带着对环境的陌生,一个个怯生生懵胧胧。于是,开学初的第一个主题班会就是“美丽的潞园,我的家”,让班级中9到10个的新疆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爱好特长、来到潞河的感受,有说有表演,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让他们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这些新疆孩子在第一次与内地学生接触中找到充分的自信,赢得大家的尊重,使不同民族的学生真正融入了潞河这个大家庭中。
来自新疆各地的孩子们每年只能回家一次,一年有近11个月生活在潞园,作为班主任老师,生活中更像妈妈。高三学生寒假补课肉孜江懒被窝不能按时起床,于是我每天早上上课前先去宿舍把他叫起;来自喀什的一女学生因不慎摔伤而腿骨折,当我带着水果及一些日常用品出现在她面前时,孩子哭了;2011年古丽努尔志愿考人民大学,寒假中我拿出1000元鼓励她去英语学习班补习英语;每年的中秋佳节,我总忘不了带盒月饼到班上与新疆学生团圆。就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与他们牵手走过每一天,每一个节日,每一年。自从校园中有了新疆学生,我就没有了周末和假期,寒假要为他们补课;“五一”“十一”带领他们踏遍北京名胜,要他们了解首都北京;过着各民族的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中秋节、春节;参与着他们寒假里的各种活动与游戏。是啊,学生把我每年中秋节给的圆圆的月饼当做最好的礼物,我把节日里学生送我鲜花时的泪花噙在眼中。
我欣慰的是:在潞园生活4年后,那个因想家而流泪的小女孩成了乐观独立、热心照顾学弟学妹的大姐姐,那个总也说不好普通话的维族男孩成了钟爱演讲的高材生,那一个总想回家的天山后生却立下了一定要考北京大学的誓言。11年来,作为班主任老师眼看着这群孩子从懵懂走向成熟,在以 “青春、责任、感恩”为主题的成人礼上,和田的茹则古丽说:“祝潞河繁荣昌盛,祝祖国更上一层楼”;石河子的维族小伙孜克如拉说:“祖国培养了我们,将有我们去创造新的辉煌”。
教育上的事情看起来很平凡,每天似乎都在周而复始,但要做到淡泊名利,把学生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想,需要班主任倾注无限的匠心。目前,我还做着班主任工作,每天还在阅读着学生这本书,在心与心的和谐碰撞中,我仍然兴奋不已、流连驻足,我还将深深地思考------。
【荆爱玲简介】政治教师,高级职称,自1996年来到潞河中学任教至今,17年中有16年从事班主任工作。
一路走来,所带班级先后曾荣获北京市和通州区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多次召开观摩班会;2008年《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健全人格》在区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2012年召开旨在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的主题班会《播撒人家真善美----北京精神之厚德篇》并获奖。其本人分别荣获2003年、2009年、2011年通州区毕业班优秀教师;2003年通州区教育工会先进个人;2005年通州区“三八红旗手”;2007年通州区第三届优秀班主任;2009年通州区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通州区“十佳”师德标兵;2012年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