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教育是份责任
我1995年入党,1996年毕业来到潞河工作, 15年来,潞河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督促我成长、促使我成熟。感谢潞河许许多多的老师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指导。我在潞河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爱、受到教育、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十多年我感受最大的是肩上那份责任。也正是为了这份责任,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不敢马虎,全力以赴、用心去做。
还记得我带第一届高中班时,孩子仅七个月,两个班的课兼任班主任,每天都是把孩子哄睡了,我才开始有时间备课,每天十二点后才休息,三年几乎都是那样。当时心想:这是第一遍,等下一轮就轻松了。经历过来才知道,原来的想法是那么的不成熟,一届一届学生对老教师和新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教师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不一样,心态也就不同。从刚开始总能因为自己上课顺畅,而洋洋得意,到几轮过后,很难找到能让自己满意的课,我觉得不是没有进步,而是定位不同…….这些都促使我读书、学习,不敢有半点懈怠,生怕误人子弟。 2010年十月有幸参加“国培计划高中数学班”的学习,与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大师面对面地学习交流,专家们的精辟见解,对教育的理解,无不显露出他们注重积累,不断的积淀,厚积而薄发。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教师,需要随时补充“源头活水”。这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深厚的积淀。也只有静下心来,坚持不懈,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潞河工作的十五年,每一次经历每一次考验都给我留下一笔财富,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有了对潞河教育的认同,才使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使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并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措施在不断调整。
二、探索------引导、塑造一个不断进取的班集体。
教育应是一门激发潜能的艺术。如何引导激发?由我刚带班时提出的 “目标管理”“名牌战略”到现在实施的“人生规划”教育,我要求每届学生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有一个明确的设计,通过各种途径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是最主要的决策者,如何达到从管到不管?从刚开始带班时班主任是管家式的“人治” 到,发展到由班纪班规管理的“制度治” ,再到现在由班级文化管理的 “文化治”班。我不断探索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是一个集体,集体是一种风气,集体是一种文化,集体是一种力量。一个和谐的发展的集体必须有一个能贯穿始终的文化核心,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气。我所带的班级始终围绕“积极进取”的主题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 “班荣我荣、班损我耻”主人翁精神。树立“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倡导“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不抛弃不放弃” 敢于拼搏、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品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引导学生心中存霸气,敢想、追求卓越、追求一流的信心和信念;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热爱生活,从而让他们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回想这些做法,其实很多班主任都在做,我只是把它系统化、常态化了。坚持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了。这届文科实验班,学生都很优秀,怎么由优秀到卓越,我们提出:“因为卓越,所以困难”,“美玉需要雕琢”。利用班会积极营造班级主流文化,每学期结合学校、年级计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班也制定班级计划,每月都有一个文化主题。班会和板报都围绕这些主题进行。针对这些主题开了系列主题班会:比如班会《放飞理想》学生展示自己的人生规划、高考目标,引导他们树立理想、不断追求;班会《我看成功与失败》主要观点是: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调整、自我快乐,就是渐进的成功;班会《主动发展追求卓越》提出如何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发展到“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引导学生扩大竞争的内涵,友好地竞争;上学期高二年级学生事后,我很震动,立即组织班会《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班会中展示大自然中热爱生活的画面,珍爱生命,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应该笑对生活,笑对他人。班会《学会欣赏身边的景色》观点要以赏识的态度看待身边同学,“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更多地看到他人的长处的时候,才能更多的唤起自身潜能。在紧张的高三上学期复习过程中,班会课从来没有间断过。今年四月份开的主题班会《感恩潞河、回报潞河》一位学生说道:“潞河三年,有梦想、有奋斗,有挫折、有汗水,有六位优秀的老师与我们在一起,有我最爱的四班、是充实,满足、是幸福……”。通过不断渗透的班级文化、逐步形成纪律严明、学风严谨,充满团结、活泼向上的班集体。这三年冬季,他们在当天没体育课时坚持到操场跑步,一直很主动,我不用管。今年冬天,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到操场,远远望去,他们整齐的队伍,红色的校服、美丽的潞园,又是一个三年,我忽然有很多感慨。因此上学期我写了期末总结,题目是《与爱相伴》,带他们三年,留下回忆的东西太多,感觉是人生漫漫,有爱相伴,生活永远灿烂。
三、奉献-----以心灵赢得心灵
“浇树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教育学生必须要有真诚的情感的投入。2003年我帮一位贫困学生办理了大学就读贷款手续,并拿出当时一个月的工资2000元钱作为其生活补贴。2005届高三,我班一位住校生患了一种肠胃型紫癜,对饮食有特别的要求,不能在学校就餐。为了不耽误她学习,我坚持把她带到我家,一日三餐在我家吃。又上班又做饭,当时家里还有一个刚上幼儿院的儿子。在我的照顾下,三个月后,该学生顺利考入大学,身体也基本得到恢复。2008届一位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因此患上了精神病,家里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外婆照顾她。孩子高三期间,她母亲的病情愈发严重,发展到每天拿孩子撒气,不让孩子上学,灌输一些消极的思想,对孩子影响很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主动和她的外婆联系,建议让她住校,暂时离开她母亲。怕她妈妈干涉,我从我家里给她拿生活和住宿用品。这让她妈妈特别生气,好几次给我打恐吓电话,我都没在意。有一天,她妈妈突然闯进学校,跑到办公室责问我:“你给我家孩子吃了什么迷魂药,让她每天上学?你们老师都安的什么心?!”还没等我解释便给了我一记耳光,顿时疼痛难忍,脸又肿又青。记得当时办公室的人急着给我用凉毛巾敷,实际我当时考虑的不是身体的疼痛,而是在这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孩子该怎么办?在以后的过程中我更加关心她学习、思想、生活,她最后顺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春节我收到她给我的一封长信,信中写道:“老师,您知道我为什么报北京师范大学吗?在我最困难,最迷茫的时候,是您帮助和引导了我,我也要做像您一样的老师……”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这是幸福的泪水。
“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用语言去感化学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是满足、是自豪。我相信,自己播下的爱,一定也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学生,才能做针对性的工作,我最爱做的是与学生谈话交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激励。因此不管多么忙,只要是有机会,湖边、操场、办公室、走廊里都能看到我与学生谈话的身影。或激励,或了解心声,或解决困惑。进入高三后,大规模的考试共7次,每次考试后我与班级中每个学生谈话一次,找不到时间,就放学后,晚自习专门来谈。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提高了针对性又容易取得实效。我认为在有些事情上只能是坚持,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只有全力以赴地去做,才可能有收获。
十多年,我象大多数教师一样,所想的是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校,对多得起自己。没有感人的事迹,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一颗爱心努力地工作着。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曾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通州区“优秀共产党员”;通州区 “优秀班主任”;通州区 “十佳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多次获通州区“高三毕业班优秀教师”;2009年获通州区人民政府颁发 “通州区优秀教师”称号。
当听学生畅谈理想,我也仿佛回到青春年少;当学生困惑,向我交谈心声,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一次次心灵的释放,他改变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多少次学生对我的爱,令我留下感动的泪水。十几年的教师工作,有付出、有汗水;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有退缩,我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春去秋来,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翻开毕业照,上面映着一张张青春的笑脸,纯真,甜美,这些曾经的笑脸,留给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教师工作平凡、普通,因为他们,我们有爱;因为他们,我们有追求、有快乐。是呀,人生漫漫,有爱相伴,生活永远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