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潞河中学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3/12/20
浏览量:1035

开出一片沃土 收获累累硕果

 

——潞河中学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潞河中学语文教研室         王友珍

潞河中学是一所拥有145年丰厚历史底蕴的传统名校,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一直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是京城各中学中最早设置校本选修课程的学校之一。

潞河中学的校本课程开设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纪初期,在传统的“中学”课程基础上引入“西学”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元,譬如语文学科在不同时期成立的红楼文学社、潞园文学社,红楼新闻社,叮叮剧社等文学社团,学生编辑出版的益智周刊、潞园校刊等,潞河中学语文教研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于2008年7月开始,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逐步建构了符合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体系。 

一、校本选修课程研发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考校本选修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因此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校本选修课程研发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

2.校本选修课程研发要体现校本选修课程“以校为本”的特点,充分开发潞河中学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方面的校本资源,就近取材,各取所需,不拘一格,各有所得。刘绍棠是从潞河中学走出来的一位文学才子,是大运河岸边成长起来的通州乡土作家。他作品中浓郁的运河风情和潞园记忆是学生身边最有价值的校本资源。

3.校本选修课程研发体现校本选修课程“以生为本”的实施方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环境与独有的生活体验是丰富的校本资源之一。

4.校本选修课程研发体现校本选修课程“以师为本”的建设方式。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潞河中学语文组老师群策群力,编写完成了校本选修教材《运河·潞园文化》、《潞河中学国学读本》,在校本选修课程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  潞河中学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特色

 

SHAPE \* MERGEFORMAT

国学经典课程

运河·潞园文化

“潞园”文学社

《潞园》校刊

 

 

1.“国学经典课程”:

第一模块:“国学启蒙”:《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国学概论》等课程。

第二模块:“诸子的智慧”:包括“大道论语——《论语》精读”,详解儒学开篇之作论语,

仁义礼乐智慧典范;“《庄子内七篇》精解——浪漫风骨”,讲评庄子倡导逍遥自在境界的思

想;“老子的智慧——《道德经》精解”,老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至今擅用。

第三模块:“诗词之美”:包括“唐诗名句精典解读”,解读唐诗精典名句,尽得美妙奂漫;

“《诗经》精读”,解读诗经,还原公元前六世纪中国百姓的生活;“宋词名篇精读”,讲授婉

约与豪放词派,文学创造极尽灿烂;“魏晋名士之风流”,讲授一个浪漫的时期一群浪漫的人

及思想;“《山海经》万物博志”, 讲授一部中国的文化地理传奇经典。这一模块意在培养学

生的诗歌素养,培养“感受•鉴赏”的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诵读、感受、鉴赏”三个层面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第四模块:“经典研读”:如“名著导读”“史家绝唱中的几个美妙音符” “《红楼梦》诗词

曲欣赏”“《史记》中的爱恨情仇”等。 这一模块内容丰厚。旨在丰富学生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的过程。

2.“运河·潞园文化”课程:

“运河•潞园文化”由四种课型构成,分别是“作品赏读、写作训练、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由老师确定自己的选题。目前选题有:①运河岸边——作家作品赏读课《运河·潞园文化》②通州人物——研究性学习“通州人物研读”③潞园记忆——语文实践活动课“④一方水土一方人——写作训练课“我手写我家乡,我手写我乡情”。

①运河岸边——作家作品赏读课《运河·潞园文化》

这一课型开设目标是赏读作家作品,以校本教材《运河·潞园文化》为文本依据,例如韩丽老师的“那时通州——王梓夫《漕运码头》作品赏析”,孔桂芝老师开设的“打糊饼·榆钱饭”,都是这一模块里的选题。

②潞园记忆——语文实践活动课“校友追访录”

例如刘晓蕾、钱朝霞、邓强三位老师带领文学社学生展开的社团实践活动课“走近学长刘绍棠”,陈芳老师的“潞园人物访谈录”等,都是在这一模块上做出的努力和实践。

③一方水土一方人——写作训练课“我手写我家乡,我手写我乡情”

郑铉老师开设的“一方水土一方人——通州人笔下的运河风情”课程。“一方水土一方人——潞河人笔下的潞园”是其中的一个章节。

3.文学社团课程:

 “潞园”文学社课程包含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社团活动课程化。以校本教材《运河•潞园文化》为文本,进行作家作品赏读学习,提高文学社成员文学素养,传承“运河•潞园文化”。

第二模块:采风与文学创作。加强文学社写作实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模块:“潞园访谈。文学社还承担着宣扬潞园文化精神的重任,通过采访等语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校友在潞园的故事,挖掘校友宝贵的经验和可贵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以及对母校精神与理念的认同感。

第四模块:社团交游。北京各中学的文学社团已发起创建了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天道杯”作文竞赛活动,在彼此交流学习中,社团在发展成熟。

把“潞园”文学社的活动与“运河·潞园文化”校本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探索文学社团建设课程化的途径,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有效性。社团在文学创作、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等到“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老师的指导训练,使我们的文学社团既有校本课程的课堂学习,又有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潞园》校刊杂志成为学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主人,从而打造“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双翼化的课程特色。

三 、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特色

1.对学生而言,增加了学习语文的情趣,拓展了学习语文的空间。

(1)课堂形式的变化。在郑铉老师写作训练课上,少了应试作文的套路和拘束,在自己熟悉的潞园中撷取自己感兴趣的风景。同样的潞园,同样的风景,同学们笔下的潞园却情致万千。学生自己设计的作文稿纸颇具情韵,作品展示,小组评价,组长推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校本选修课程里都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本应具有情趣与兴致。

(2)课程内容的丰富。贾一震老师在我校“潞河讲坛”上开讲“孔门玄机——《论语》入门”“上善若水——《道德经》入门”颇受欢迎,周四晚上的阶梯教室爆棚满座,贾老师神采飞扬,展现着他独有的课堂魅力。陈礼旺老师连续四年的校本课“国学之孔孟的智慧”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努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3)研究性学习方式带来的收获。王友珍老师在高二五六学段开设了“逝者李卓吾——追寻一位思想家在通州的遗迹”,学生连着两个学期选修这一课程。

2.对教师而言,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提升教师专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完成了校本选修教材《运河·潞园文化》一书。通过老师们的努力,编纂了一部能够记写运河·潞园文化的书稿,留给后代,让他们了解通州的往昔,回味运河岸边的故事,在潞园记忆里找寻青春的脚步,从而传承潞园文化,培养潞河人创造的精神。

3.对语文课堂而言,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校本选修课程形式补充和丰富了国家课程,更有利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走近学长刘绍棠”“潞园人物访谈录”等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与长辈师友交流采访,在交流采访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言谈举止能够得体大方,语言交流善于机智变通,拿捏分寸。

4.对学校而言,文学社的课程化建设促进了学校文化校园建设的力度,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文学梦想。

(1)           “潞园文学社”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得到了飞跃发展。2011年7月,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联合主办的会刊《文学校园》第三期把“潞园文学社”作为先锋社团推出,于2012年7月获全国百强文学社。文学社创作并演出课本剧“穿越时空的爱恋”——文学社课本剧《孔雀东南飞》,2012年5月15日,第一步校园电视短剧《我的古尔邦节》在学校试播研讨。

(2)学生个人在文学上得到了发展。“潞园”文学社的发展让学生的文学情怀有了释放的空间,文学之梦可以实现的机会。2011年11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发表了我校维族学生麦麦提敏的诗歌《我的老爸是个农夫》。2012年2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麦麦提敏的诗集《返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4月,《诗刊》下半月刊以头版头条大篇幅登载麦麦提敏的作品。6月中旬由中国作协和《民族文学》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少数民族新生代作家研讨会,校长携学生一同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作协主席铁凝的好评。6月下旬有参加了在内蒙古举办的作家提高班。2011年10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全国首届文学社团高峰论坛的文学社创作评比中,文学社员费圣轩创作长篇小说《生命之轮》,赵梦因创作中篇小说《凤凰祭》,获得了全国校园文学创作新苗奖的殊荣。2012年1月,通州区文联和作协主办的文学季刊《运河》,已经开辟了“潞园新秀”栏目,通州区作协还将吸收几位有创作才华的学生加入区作家协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著名作家王梓夫老师为费圣轩的长篇小说《命运之轮》作序。

4.课题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增强了学科优势,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在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题为引领。课题“刘绍棠现象与新时期校园文学研究”,于2008年 10月正式批准立项,2009年3月26日正式开题。该课题的研究受到了北京市基教研中心、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也得到了刘绍棠夫人曾彩美老师和儿子刘松萝先生、传记作家郑恩波先生有情等专家学者的大力帮助。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历时两年,课题成果丰富。2010年4月在我校召开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

5.真正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贾一震老师在我校“潞河讲坛”上开讲“孔门玄机——《论语》入门”“上善若水——《道德经》入门”,古文功底深厚,在2011年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郑铉老师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写作训练课”,倡导“我手写我家乡,我手写我乡情”,受到多方好评,该教学设计被评为北京市一等奖。2011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与改进:

反思一:关于积极而科学的课程观念。譬如校本教材的研发与使用。我们首先应从课程理念上区别校本选修教材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教材。潞河中学《运河·潞园文化》校本选修教材的内容完全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生活,体现出以“校”为本的特点。与国家必修教材不同的是,这本教材是一本从学生语文实践的角度设置的实践性教材。在设计编排上没有依循“选文—练习”这样一个传统的教材编写思路,而是体现出以“生”为主的特点。教材中的每一个阅读文本都配有“阅读提示”和“阅读延展”,有的还设计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或“综合性学习建议”。所以校本选修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

反思二:关于校本选修课堂的授课形式。语文校本选修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特点,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置。潞河中学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这种课程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和锻炼语文能力,而且以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和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尝试是积极而有效的。

反思三:关于校本选修课程特色。学生是否在学习适当的课程,这是中学关于课程争论最大的问题。国家课程中已经设置了必修(五个模块)、选修课程,再研发实施校本选修课程其意义何在?所以校本选修课程怎样让学生获得更为积极有益的经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互为补充,在校本选修课程设置上不能过多过杂,应该培育和打造精品课程,追求特色课程,追求有深度意义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因此我们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课程研发。

“运河·潞园文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申报该课题的学生人数偏少。我们调整学习方式,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并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课题相结合,有了很好的课程效果。学生人数虽少,但五六人在一起研读文本,探访实地遗迹,到通州博物馆查找资料,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学习报告分别获得了通州区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等奖。

同时我们把潞园文学社的活动与校本课程“运河•潞园文化”结合起来,探索文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途径,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有效性。社团在文学创作、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等到“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老师的指导训练,使我们的文学社团既有校本课程的课堂学习,又有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潞园》校刊杂志成为实践平台,从而建设“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双翼化的课程特色。

在路上,所有的探索和思考都将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