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研学开发 融合启智 五育并举 实践育人 潞河中学参加"五育并举”下研学课程实践育人——通州运河主题研学高峰论坛展示
发布时间:2022/05/23
浏览量:1197

“运河千里日汤汤,贯通南北抵苏杭。悠悠千载古漕运,华夏文明远流长。” 在这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创新育人落地时期,潞河中学徐华校长率领“潞河溯源”综合实践活动团队的部分学科、部分教师于2022年5月20日参加了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通州区教委、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协办的“北京市研学课程建设 大运河主题研学高峰论坛”活动,进行了重要讲话和精彩展示。

 

本次活动规模宏大,前来指导的领导和专家有: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中教科科长张旭东,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第一分支书记梁刚,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课程二室主任江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杨培禾教授;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王湘蓉主编;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杨清研究员。

 

大会采用CLSSIN线上交流的方式,潞河中学校长徐华立足潞河中学研学系列课程的深入开展,做了题为《研学的精气神》的主报告,从“研学内容之精——浸润文化精髓,增长科学智慧”“研学课程之气——统筹知情意行,提升实践能力”“研学课程成果之神——陶冶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全面立体的阐述了潞河中学研学课程活动的理念、做法、手段、途径和目的意义,介绍了潞河中学独具特色的“寓教于活动、浸润于环境、拓展于应用”,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共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潞河中学副校长李晨松在论坛上做了《学科融合启智 内外兼修树人》的主题发言,就潞河中学初中部如何通过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活动构建既丰富立体、高水平优质量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发展的课程体系。结合我校的“潞河溯源”系列活动课程具体而生动地介绍了潞河中学在开展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和老师们的体会、收获和成长。

 

参加研究课展示的首先是潞河中学王红梅、杨连翠、孙宝英、张海林等4位老师融合地理、历史、数学3个学科开展的《潞河溯源——赏五河交汇》实践课,张海林老师作为代表,从“图话运河”“数话运河”“史话运河”等方面分享了本节课从调研、策划到实施的过程,展示了本节课从现场实地考察到课内总结提升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力求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发掘运河文化元素、弘扬运河精神,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参会的老师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研究的研学课程的开展方法、方向。

 

潞河中学王维、李小波、王亚静等3位老师进行了《潞河溯源——游古镇张家湾》研究课的展示。李小波老师作为代表以“北京城为什么是飘来的”为主线,生动的介绍了历史、物理、道法等3个学科如何围绕这一主线从“史话张家湾”“科技张家湾”“创意张家湾”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开展综合实践研学活动的,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扬“漕运文化”,传承“运河精神”,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受到了参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本次活动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杨清研究员称赞潞河中学的展示课很好的体现了研学活动课程的逻辑和要素,体现了潞河中学的办学理念。活动的设置既体现了主题的逻辑,又体现了学段、学生的特点,同时又与区域资源、学校文化相关联。同时,已成体系的综合研学实践活动很好的契合了新课标“跨学科”,立足学科,最终又回到学科本身的理念。在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中,实现了多学科的融通,内在逻辑十分清晰!此外,杨清研究员还高度赞扬了潞河中学的综合实践研学活动在注重活动成效、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培养了学生的使命感,促进了学生的创作和创造。

 

学生在综合实践研学活动中深切的感受美丽的家乡,更自如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勇敢的去探索,积极的去发现!作为“运河儿女”,喝着运河水,长在运河边。认识运河,研究运河,弘扬运河精神,传承运河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潞河中学开展的研学课程在市级层面进行了展示,体现了百年名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强劲的课程开发能力,展现了潞河中学作为市级示范校所具备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