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弘扬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文化气脉——"费孝通:了解中国的雄心”的文学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19
浏览量:429

61bf0502b0c5f.jpg

 

10月21日下午,应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院娄林老师来校,给全体高一年级的同学在第一报告厅做了“费孝通:了解中国的雄心”的文学讲座。

《乡土中国》一书是高中生的必读书目,虽然费孝通先生谦虚地说这是一本“小册子”,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但他也颇以此书自豪,这本书体现出了费老年轻时代的“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也正如费老所言:“至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观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费老热爱国家,他到了九十多岁,仍旧笔耕不辍,不忘回馈社会。他的座右铭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学以致用”,他被人尊称为中国的社会学之父,苦苦研究的背后,是他坚持用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不让中国走向亡国之路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娄老师通过介绍费老的著作和译著,也鼓励我校的学子要经常写作,通过写作,与自己展开交流,以达到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目的。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将娄老师团团围住,与老师热烈探讨着各种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费老他那个乡土时代过去了,中国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国家又将面临很多全新的社会问题,这些正等待着我们潞河学子去发现,去解决。

时值清秋,却微有冬意,感谢娄老师带来的一场温暖的讲座。

听完讲座后,潞河学子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从讲座中,我了解到现代化是一个形成文化自觉的过程,我们应该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名著,传承中华文化气脉。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把握文章对儒家思想的见解和文章中蕴含的理学思想,从感悟性思维上升到思辨性思维,再从思辨性思维上升到研究性思维。我们还应读出费老文字背后的情怀,即对斯土斯人的深切关怀,对吾国吾民的责任与担当。正值青春,我们要弘扬费老的爱国情怀,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了费孝通,了解了这位伟大的社会学家。1928年,在他考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时,了解到了外国的社会学,在得知社会学并未在中国发展起来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从医梦,开始研究社会学,“让社会学中国化”,这是他一生的目标。甚至在他90多岁高龄时,也在坚持工作,努力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坚持,不正是他对祖国的关心与热忱吗,他一生著作无数,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但他对中国的贡献以及他的珍贵品质,仍会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先生在80年前提出的观点,着眼今日,是否已经不适合了呢?我们需要扎进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去思考。就通州而言,高楼林立的景象只不过限于西北部地区,大部分的地方还是充斥着乡土气息的,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但即使是在城市中,我以为也是有浓厚的乡土气的。中国人很看重家的概念,无论是买房、过节,还是团聚的形式,都带有乡土的影子。在大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不少每天朝九晚五,每天竭力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回家后大多都是刷手机或忙工作,即便与邻居打个照面,也不见得会抬头看一眼。中国有将近四千万留守儿童和老人,也许几年才见到这群在外漂泊的人。现在的孩子也很少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回归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要从我们开始做起。

61bf0513e713d.jpg

 

61bf05260e30d.jpg

 

61bf05352e6c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