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雏鹰展翅翱翔天空 钱班学子逐梦前行——2021级钱学森班微科研课程
发布时间:2022/01/20
浏览量:761

雏鹰展翅翱翔天空

钱班学子逐梦前行

微科研课题研究是潞河中学钱学森班的特色课程。它为学生创设“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环境,通过实践和参与“微科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潞河中学2021级钱学森班于2022114-119日开展微科研课程。此次微科研课程以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提供的选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次微科研课程由教学处、科研处统筹协调,毛燕宁校长助理、李丽主任、李娟老师、黄耀新老师、叶青老师、秦红霞老师、王珍珍老师协调组织管理。

本次微科研课程由微科研培训、课题研究实践、结题答辩会三部分组成。

在培训会上,潞河中学校长助理、教学处主任毛燕宁老师向全体同学介绍了微科研项目,也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创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看作是‘职业科学家’的体验,希望同学们在整个探索实验中注意安全操作,树立问题意识。”

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季韶洋老师给同学们做题为《科学的方法&文献调研》专题讲座。季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如:疫苗的研发、人工脏器的研制等。科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类生物制品的发展。

季老师结合具体实例向同学们讲述通过文献检索可以让科研工作者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节省科研时间、提高科研效率、获取新知识、激发创新思维 ,也向同学传授了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给同学们推荐了管理文献的专业工具Endnote。讲座既丰富了同学的知识,也点燃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同学们积极投身到自己前期选择的课题中。每个课题都配备一名中科院过程所的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认识自己研究课题的背景,目前的进展,讨论可研究的内容,共同制定实验方案,预测可能的结果。他们从最基本的实验仪器(移液枪、数字化天平)开始学起,按照预定的实验计划,开展研究,获取一手数据。等待实验结果的间隙,同学们也在认真看文献,捋思路,思考实验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经过前期的多轮实验,每个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面对这些数据该如何分析,说明哪些问题,背后隐含的普遍规律又是什么,让每位同学都陷入沉思。大家团结协作,相互讨论,向文献学习,向老师请教,最终得出了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结题答辩中,每个小组从研究背景、研究进展、研究过程、结果与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汇报5天来的研究工作。每个小组的汇报都得到专加的高度称赞:同学们学习能力强,在短时间内能对所研究工作的前沿有所了解,并能开展研究实属不易。每位同学都表现出很高的科研热情。专家也指出同学们的不足:如有的小组对PPT的把控能力还需要继续提升,每一张PPT表达得中心观点一定要明确,才能给听众呈现最好的状态。最后鼓励大家继续深入研究,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李丽主任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作为钱学森班的一员,同学们要从开展的各项活动中确定自己的志趣、志向,从“小我”向“大我”提升,学习钱老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微科研课程虽然结束了,相信同学们的科研热情会点燃这个寒冬。

学生收获

季老师生动、专业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我还从未涉及过的知识,两个短片让我意识到人类的神奇、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感觉我是这样的渺小,我所学的知识不过是生物学中的一粒小小的尘埃,还有许多在等待着我去探索,我会在这次科研课程中加倍努力投入。

——2021级钱学森2  李长轩

 

在动手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双重体验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比如移液枪的使用,尽管看着老师操作十分简单,但我们发现观摩和自己操作是两码事。我们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气馁,而是更加细致认真。在使用数字天平称量药品时,我精确的称出了0.2克,尽管称5毫克时并不顺利,但是我依然觉得这很有趣。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快乐,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2021级钱学森1  谢雨恒

 

在整个微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完成实验不容易,而完整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撰写成文章,清晰的让听众理解是怎样一个故事更不容易。但是我们小组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微科研,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的意义。

——2021级钱学森1  严子菁

 

撰写论文和制作PPT的过程枯燥乏味,这让我理解了科研工作的单调和艰辛,同时也体会到团结协作、坚持奋斗的重要性,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021级钱学森2  邵汇溪